1. 首页
  2. > 公司注册 >

短歌行建安风骨赏析(曹操的短歌行是如何体现建安风骨的)


何谓“风骨”: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 “风”虽虚化,却有一种内在的、能感染人的精神力量;而“骨”的坚硬,使文章刚健有力。“风骨”又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是一个阶段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


何谓“建安风骨”:建安时代文学以风骨遒劲而著称,被后来人尊为典范,这即是文学史上经常提到的“建安风骨”。语言准确、简练、明晰,文章表现得刚劲有力,文学风貌有着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的特点。


“建安风骨”代表着一种时代风格,一种文学潮流。是以文坛巨匠“三曹”和“建安七子”为首,以慷慨悲凉的雄霸之气,形成的独特风格,共同开创的一代文风。上承先秦两汉雄文高论的流风余韵, 下开唐代诗文蓬勃发展的宽广道路。


“三曹”为中国诗歌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曹氏父子的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歌的转变,以“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奠定了建安风骨的基调。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非曹操莫属。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志在千里,咏《龟虽寿》;慷慨悲凉,叹《短歌行》。曹操以一首首慷慨激扬、气势雄伟的诗歌言以咏志,不愧为一代文豪,当世枭雄。细品诗歌才能走进曹操,看一看那个壮心不已的英雄的慷慨悲歌。



“自古逢秋悲寂寥”, 悲秋已经成为历代文人墨客笔下永恒的话题。建安十年,曹操占冀州、灭袁绍;建安十二年,誓师北征,出卢龙寨,临碣石山,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观沧海》,在萧瑟秋风中展示了胸怀天下的豪迈情怀和英雄气概。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通篇写景且独具一格。从海水、山岛、草木、秋风,到日月星汉,自然的景物映在眼前,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而这些客观自然景物,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理解、融会、取舍和强调,反映到诗人头脑中,形成了诗人主观精神的艺术品,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息息相关。



秋天的大海,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由近及远,由实到虚,动静结合,虚实并用,层次分明,状尽大海浩淼无垠、吞吐日月的宏大气势,名为写景,实际上是为了展示诗人“沧海”般的情怀,抒发诗人决心消灭所有残敌,誓统中国的壮志豪情。


《观沧海》中具有强烈的天下意识,诗人不屑于对自然山水进行精雕细琢、描光绘影,并不着力描绘大海的外在形貌,而旨在捕捉大海的内在性格,表现大海的内在力度,以粗疏简炼的笔法、质朴明快的文字勾勒出淡朴而阔大的意境,再现出大海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度。


曾国藩《日记八则》云:“阳刚者气势浩瀚,阴柔者韵味深美。浩瀚者喷礴出之,深美者吞吐出之。”曹操《观沧海》一诗所照射而出的,正是曹操以天下为己任,志在一统神州,再造太平盛世的精神风貌。在此之前天下诸子也有许多写景之作,其胸襟气度皆在曹操之下。



建安十二年,曹操帅兵胜利回师,路上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和情怀 。于《观沧海 》之后做《龟虽寿》。时年五十三岁的曹操,以伏在马棚里的老马仍有驰骋疆场的志向自喻,丧明自己对人生的积极态度,抒发自己虽近晚年,自然规律也同样会使他衰老、死亡,但他希望再接再厉、实现统一中国的壮志。


神龟虽寿,优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杨,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大败哀绍之后,又经数月的战斗,胜利地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但南方的孙权、刘备仍雄居一方,全国仍处于分裂状态。这首诗充分表达了曹操依然雄心勃勃、激情难当、奋发勇进的精神。在军阀割据、连年战争的当时,曹操能以这样的气魄“歌”和“咏”出统一中国的志向,可见其风骨。



神物寿命虽长,神通虽大, 都逃脱不了死亡。老马虽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心中仍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有志之士虽然到了晚年, 但一颗勃勃雄心不会消沉,一种对宏伟理想的追求不会停息。人的寿命长短不完全由天决定,只要顺应自然,养怡身心,也可以与天争时。


《龟虽寿 》这篇诗作虽然表层松散,但深层却紧密钩连,密不可破,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特质。诗里所描绘的是曹操在暮年这个情境下的个人感受,抒发的是他的个人情怀,但整首诗没有第一人称代词,也没有时空限制标志,以“无我 ”的发言状态歌以咏志。


《龟虽寿》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观沧海》基本一致。与《观沧海》即时写景、以景抒情不同。这首诗完全是一篇富有人生哲理的抒怀言志之作。是曹操想到自己已届暮年,人生短促,为生命的有限而发出的感慨。但是诗人并不悲观,仍以不断进取的精神激励自己建树功业。



建安十三年,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大军南下,饮马长江,一举荡平孙刘势力。是夜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饮至半夜,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取槊立于船头,慷慨而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月明星稀,鸟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赤壁大战后,孙、刘势力渐强,割据江南、西蜀之势已成,曹操虽不断南征西讨,但已力不从心,再无赤壁大战前雄霸天下的气势情怀。生逢汉末乱世,曹操希望自己像周公那样,以自己的文治武功,治乱兴邦,革故鼎新,开一代太平盛世,奈何时不我待,一股慷慨悲凉志气油然而生。



驰骋疆场半生的曹操,此时已经白发鬓鬓,顿感流年似水,佳期如梦。诗人借酒后豪情,言人生壮志,然而一次次上求下索,求贤相助,但自觉无所建树。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冲突,使诗人蒙生出悲痛沉吟,融情于景,借古喻仿,将自己思贤若渴的迫切和求贤不得的苦闷之情表露无遗。


诗人以“乌鹊”无枝可依比喻贤士无所托身的这一现实,发出了“念之断人肠”的哀叹;提出了“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的用人政策,同时以自己“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的行动,来招纳贤士,延揽人才,以达“天下归心”的夙愿。借景抒情,以情言志,一波三折,不愧为“慷慨雄壮的言志之作”。


全诗浓郁的诗意中,表现出统一天下的雄心和进取精神,对招纳天下贤才的渴望及个人鸿鹄之志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但是他的求贤之道已到穷途末路,一泻千丈的慷慨之气一泄千丈。正应了魏源所说的“对酒当歌,确有风云之气的雄雄壮志。”纵观全诗,可歌可泣,可悲可叹。



曹操和他的儿子曹植、曹丕一道“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御军三十年,……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他作为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诗即为本色又为心作,用朴质的形式披露胸襟,“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读其诗如见其人。


毛泽东对曹操诗给予了总体性的全面高度评价:“曹操的文章、诗,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应当学习。”还曾经对工作人员说 :“我还是喜欢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 。”并以“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直接写曹操的壮举 。


曹操在汉末乱世之中崛起,南征北伐,力挫群雄,最终成为黄河流域和中原大地的霸主。生前“挟天子以令诸侯 ”,任汉丞相、封魏王,是全国范围内真正的发号施令者。继而以一代雄主的身份奖掖文学、提倡文学,在文学创作上又身体力行,“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 ”,成为“建安风骨”的开创者和顶梁柱。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