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公司注册 >

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环境有待优化(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创新发展)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生力军


新发展格局的行稳致远关键在于我国经济的安全性和竞争力,尤其是产业发展实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强,有助于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补短板”“锻长板”,已成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稳定器。在“补短板”方面,“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围绕重点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做技术攻关,提高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韧性和竞争力。在“锻长板”方面,“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有能力在细分领域成长为单项冠军,在参与国际竞争中成长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多样性中小企业组成的经济生态是经济韧性的基础保障,“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梯次格局更构成了有活力有韧性抗冲击的多样性经济生态,为现代经济体系建设提供微观支撑,也为新发展格局构建奠定基石。


创新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灵魂,随着数字化和智能化推进,企业和产业都将经历解构和重构过程。相比于大企业,中小企业业务专注单一,在创新上更灵活,也更具经济发展适应能力。当前,我国大部分技术创新来自中小企业,新上市科技产品主要由小型创业公司提供,部分大企业的创新是收购小企业的结果。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相比大企业,因其更加重视科研成果的落地,且利益机制更加灵活多样,科研机构更愿意跟中小企业合作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中小企业中的佼佼者,处在产业发展和技术应用前沿,在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需求更大能力更强,将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生力军。


当前“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


当前,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还面临诸多困难障碍。


第一,中小企业发展支持政策尚未形成体系,政策力度精度有待提升。从体制机制角度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尚未完全形成。从市场结构角度看,国内市场开放的老问题仍待解决,国内市场垄断的新问题也日益凸显,市场结构的新老问题影响了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从配套服务角度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长期存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同样面临众多中小企业融资共性难题。


第二,应用基础研究服务中小企业能力不足,重点领域研究有待加强。中小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常表现出成长乏力现象,一个重要原因是应用基础研究发展机制跟不上企业发展要求。一方面,我国尚未形成基础研究支撑体系,另一方面,我国尚未形成成熟的产学研用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技术创新协作模式和利益分配机制尚不清晰,科技成果转化不畅。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短板导致我国在重点领域的研究难以突破,“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国际上的长期竞争力面临不确定性。


第三,“数字鸿沟”带来转型动力能力不足,数字转型路径有待探索。由于数字化转型投资周期长、成本高,中小企业在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相对匮乏,试错成本和转型风险较高,常面临“一转就死、不转等死”的难题,中小企业“数字鸿沟”有扩大趋势。具体来看,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障碍体现在企业数字化认知不足、技术基础较弱、融资困难、人才匮乏等。首先,中小企业缺乏对数字技术应用前景的认识,也存在对数字化转型的风险忧虑,在数字化转型上无从下手,“不愿转”和“不会转”问题突出。而且,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基础薄弱,信息化程度不足,直接迈向数字化存在技术应用和业务适配上的短板。其次,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资金和人才的双重困难,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和人才短板限制了数字化转型迈出“第一步”。


第四,创新生态体系中主体间协同不足,开放共享机制有待完善。各地在推动当地创新发展的举措上存在误区,忽视了对当地中小企业的科技服务。另外,科技创新共性问题重视不够,基础性和行业共性问题缺乏统一的服务机构,中小企业常面临“从头干”问题,创新发展基础平台搭建有待增强。创新生态体系的不完善也带来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带动能力不强、持续成长面临更多不确定性等问题,使得已认定企业在创新协作和产业配套方面存在不足。未来打通创新链各个环节,实现从科研到市场的多级跳,需要着力协同创新体系的构建,这也是我国融入全球创新生态体系的基础保障。


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专精特新”的灵魂是创新,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落脚点也在创新,未来我国应从体制机制、基础投入、营商环境和数字赋能四个方面重点着力。


三要改善营商环境,强化产权保护,充分激发企业家精神。在软性制度环境上,一方面要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通过法律手段加强产权保护,放宽市场准入,畅通企业的维权渠道,同时加强反垄断力度,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空间。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企业家的保护,建立容错机制,激发全社会参与创新发展,充分发挥企业家精神在组织创新资源上的作用。在硬性基础环境上,关键在于提供优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既要加强发展薄弱地区的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互联互通推动平衡发展,又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人才、数据、技术等各要素充分流动。通过软性和硬性双重服务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形成“小微有活力、民企有实力、发展有动力”的经济生态新格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