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公司注册 >

昆明医药企业税务筹划公司(医药企业税务筹划具体公司)

针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认定评选,要统一制定分级标准,把标准定高、定细、不模糊,重质轻量,实行年度审核,定期复查。对于已经认定的企业要定期核查,对不符合标准的要及时剔除



图/视觉中国


编辑|王延春




3月14日,大家投资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与中关村科技租赁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双方将设立以“专精特新”为主题的股权投资基金,总规模5亿元,基金重点投向先进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科技等战略新兴产业。




自2021年9月北京证券交易所设立,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以来,“专精特新”成为经济领域的热词。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在资金、人才、孵化平台搭建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这也是“专精特新”企业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肖亚庆曾在不久前闭幕的全国两会上透露,下一步,将进一步扩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规模,2022年准备再培育国家级“小巨人”企业3000家以上,带动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5万家以上,使“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群体不断壮大。




今年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也就发展和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出了建议。他们的建议更多聚焦于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支持政策上。全国人大代表、蓝光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杨铿表示,在国家政策框架已经初步搭建完成的前提下,如何细化政策以及在地区落地,将是促进“专精特新”产业化发展的关键。杨铿在其提交的《关于创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机制的建议》中,从资金、服务、人才等多个方面,对“专精特新”企业提出了具体的支持建议。




除了精准扶持,持续性的支持工作也十分重要。全国人大代表、湖北天门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沈方勇告诉《财经》记者:“当前对于“专精特新”的相关奖补支持政策已经和正在落实,但是这些支持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三年之后怎么办?为了支持工作的持续性,我建议适当降低一次性奖补力度,制定长期的支持政策。”




沈方勇、杨铿等代表认为,当前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申请认定“专精特新”企业,竞争十分激烈,加强完善“专精特新”企业的准入准出机制非常重要,保证将关键的支持资源留给最需要的“专精特新”企业。




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支持要精准化、可持续



工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中国已经有4万多家“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达到4762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达到848家,涌现出一批“补短板”“填空白”企业,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部长通道上,肖亚庆表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占中小企业的比例虽然不高,但是营收增速、利润率和发明专利成果占有量都分别达到了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的2.2倍、1.4倍和3.4倍。2022年将在资金、人才、孵化平台搭建等方面给予“专精特新”企业大力支持。




《财经》记者了解到,从去年开始,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支持政策密集出台。例如,去年11月,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办实事清单》,聚焦中小企业发展痛点难点问题,提出了涵盖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完善信贷支持政策、畅通市场化融资渠道、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等在内的10项实事、31条具体任务。




杨铿表示,在国家政策框架已经初步搭建完成的前提下,如何细化政策以及在地区落地,将是促进“专精特新”产业化发展的关键。“专精特新”产业化长周期面临巨大挑战,如何根据不同领域及产业的不同生命周期,制定不同的“专精特新”配套政策,是如今步入产业发展后半段赛程应该关注的重点。




“专精特新”企业发展首先面临的就是资金问题。杨铿在今年两会中提交的《关于创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机制的建议》中就对做好精准的资金支持工作提出了具体建议。他表示,由政府牵头建立地区性甚至全国性的、分领域的融资信息沟通平台,加强企业与资本的对接、最大限度促进创新和创业的热情,便于中小企业的上规、上市培育。甚至对精选的优质企业开发“专精特新”专属金融产品定向培育,创造“放足好水、养好活鱼”的健康生态。




工大高科董事长魏臻表示,在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支持上,当前财政资金是直接给予企业奖励资金,支持方式较为单一、平均,精准度不够。他建议,进一步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在政府部门的科技、产业化项目立项上,设立“专精特新”企业专项基金,推广双向“揭榜”等新举措,加强对“专精特新”企业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效益提升方面的精准扶持。




云南昊邦医药董事长李彪认为,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培育扶持,还要针对具体省份优势,差别对待。




当前,中国已培育三批4762家“小巨人”企业。从4762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布地域来看,四川、重庆、陕西、广西、云南、贵州、新疆、甘肃、内蒙、宁夏、青海、西藏合计771户,12省份共计仅占比16.19%。




“以云南省为例,3批总计培育了52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占比仅为1.09%,位居全国第21位。主要是因为云南的产业发展重点与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的重点领域有一定差别,存在一定差距。”李彪说。




对此,李彪建议,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方面,尤其是产业领域方面,针对具体省份优势,差别对待。完善准入准出机制,将关键的资源留给最需要的企业。




记者了解到,当前,各地都出台了对获得专精特新资质企业的奖励和优惠政策。例如,北京对获得北京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称号、北京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的企业给予10万至50万不等的资金奖励。此外,这些企业还可以获得“一揽子”政策扶持,如财政专项资金、税收优惠、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创新支持、市场开拓扶持、融资增信等。




杨铿表示,政府对企业的政策扶持和优惠,是宝贵的社会资源。但中小企业之间的竞争是激烈的、动态的。对此,应当同步完善“小巨人”企业的准入和准出机制,并配套相匹配的复核周期和复核标准,对已经失去创新驱动的企业,以及已经实现良性发展并脱离中小企业范畴的大型企业,及时移除并切换至其他相关的匹配支持体系。从而将关键的“专精特新”支持资源留给最需要的企业。




沈方勇向《财经》记者表示,当前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都想申请认定专精特新企业,但认定标准是否科学?一部分企业被评定之后拿到了支持资金,其他没有被评定上的优质企业怎么办?认定为专精特新的企业如果之后表现不好该怎么办?这些问题需要解决。




为克服当前工作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引导中小企业脱虚向实,持续发展,让广大中小企业“跳起来摘桃子”,形成竞争氛围。沈方勇针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认定评选建议,要统一制定分级标准,把标准定高、定细、定明确、不模糊,重质轻量,实行年度审核,定期复查。“在准入方面要高标准严要求,防止走形变味。对于已经认定的企业要定期核查,对不符合标准的要及时剔除。”




企业走向“专精特新”要深耕于核心产品和服务



工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7月底,全国4600多万户企业主体中,中小企业占比90%以上,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




业内普遍认为,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是中小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众多中小企业如何走向“专精特新”之路?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徐晓兰认为,中小企业要真正成为“专精特新”,在发展目标上,要以成为细分领域掌握独门绝技的 “单打冠军 ”“配套专家”为目标,专注并深耕产业链某一环节或某一产品;在发展路径上,要发挥中小企业优势,进一步强化创新。“专精特新”企业的灵魂是创新,无论身处什么环境、面对什么发展形势,都要始终坚持从创新找出路、想办法、谋发展。从发展结果看,要实现从相对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质量、弱品牌走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质量、强品牌,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沈方勇向《财经》记者表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贵在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其靠优而强,而不是凭大而强。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方向,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精准定位核心产品和服务,长期专注并深耕于产业链中的某一环节或某一产品,成为产业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而不是过度强调营业额、企业规模的扩大或者追求上市、大规模融资。“不能赚了些钱就想着投资房地产等其他领域了。”




沈方勇还认为,中小企业在走向“专精特新”的过程中,数字化是不可缺少的一环。“不迈上数字化这个台阶,在未来发展中就会落伍。”




沈方勇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提交了一份《关于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建议》,提出了设立国家数字化发展协调推进常设机构,建立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体系,利用政府资源加大培训力度、培养企业数字化转型应用人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