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盟中央常委、江西省政协副主席刘晓庄针对社会上“生得起,养不起”的顾虑,就建议加大个税优惠力度,增加0至3周岁子女抚养专项附加扣除项目。
按照目前的个税抵扣政策,“子女教育专项抵扣”涵盖学前教育和学历教育的各阶段(从小学到博士)。其中,学前教育(即幼儿园阶段)是从3岁算起。也就是说,孩子达到3岁以上,父母才能享受个税抵扣的优惠政策。而补上“0-3岁”这个年龄段,则能与之衔接,扣除额让个税抵扣能覆盖抚养子女的近乎全阶段。
这绝非多余:对很多新手父母而言,0-3岁期间育儿的压力也并不小。作为一个两岁半孩子的母亲,我有个深切感受,那就是养娃不易。尤其是孩子3岁前,很多新手父母们心理上还在调试,各种生活压力就已经扑面而来。
对像我这样的“漂一族扣除”而言,养娃之后面临的压力几乎是成倍增加。原来和老公闲散的“二养二”生活换房,随着老人和孩子的到来,突然变成了“二购房养五”。专项换房、搬家、“佩奇”各种生活用品之后,养娃生活才能正式启动。
启动之后,各种账单接连换房袭来:奶粉、奶瓶,正餐、辅食,衣服、尿布,小车、玩具……即便我已经属于“糙养”的范畴,每个月仍需要动扣除辄两三千元的刚性支出。
而比起经济上的重压,精力和时间上的占有也困扰着宝妈、奶爸。购房在孩专项子0-3岁之间,一天24小时几乎不能离开大人的视线,这意味着,即便一家四口“排班”照顾,也需要每个人每天付出6个小时。
我们常说,“陪伴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这固然没错,但“硬币”的另一面是,正处于事业上升期的新手父母,必然会因为养娃而牵扯精力,进而影响收入境况、职业前景和家庭地位等。养娃的确是父母的分内事,但这绝不单单是个家庭命题,更是社会命题。个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是发自内心地抵触孩子,而是因为抗拒压力而选择不婚、不育、不生二孩。
抛开生育所涉及的人口形势、国家发展等宏观问题不谈,单从个人感受和愿望出发,生两个宝宝,让孩子陪伴成长,在长大之后互相照护,可能是多数家庭包括父母、祖辈在内的期盼。可育娃成本就摆在那,它最终会以经济压力的形式得以体现,并将“生娃育儿”跟“确保生活质量”置于生活天平两端。
而通过政策贷款倾斜,帮助年轻扣除额人度过困难阶段,既能显示政策温度,长远看,也能激发额度社会的活力。
就此而言,“增加0至3周岁子女抚养专项附加扣除项目”的建议,击中了社会的痛点。
让“育儿”对应的个税抵扣项目从“额度3岁之后”扩展到“从出生到毕业”的全阶段,这本质上也是个税惠泽力度的扩大,既能更有力地缓解“高压”之下新手父母的生活负担,也能切中生育孩子的两大核心难题——“没人带、养不起”,让很多育龄夫妻少些后顾之忧。鉴个税于此,希望在未来个税政策再做调整时,能将贷款该建议加以考虑。
□思凝(媒体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