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2、23号,教育局为了让同学们在平常的不同生活中拓展视野,富知识,加强与自然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培养中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探索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活动。我校积极响应教育局的号召,我也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
早晨八点,我们准时出发,带着激动的心情,踏上了前往的第陨石一站--新郑黄帝故里。刚出校门,便看到了沿途的交警尽职尽责的守在岗位上,明媚的阳光照射在每位同学的脸上,笑容异常灿烂,路两旁的大树整齐排行,郁郁葱葱。车上,美丽的导游为我们讲述了研学的意义以及天地之中的含义,同学们都认真的做笔记。经过一个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我们先参观了中华姓氏广场,广登封场靠南三分之一处的中华姓氏盘坛让人眼前一亮,这个气势恢弘、登封硕大无比的鼎是黄帝宝鼎。全部由青铜铸造而成。被称为“天下第一品”,鼎坛周园广场地板上刻满中华4600多个姓氏。广场前方的两个大型显示器在播放着三月三祭祖大典的盛状,虽然三月三封路不允许参观,但是通过这个荣光屏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祭相大奥当天的庄重氛围。广场四周种植着被称为“活化石”的水杉,这960棵水杉。象征着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日夜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每一个子民,跟随着导游的步伐,我们来到了轩辕桥,桥下犹如天堂,仙气飘飘。想,中华姓河南氏广场想体现的无非就是这八个字:万姓同根,根在人相。中华民族的历史如同棵开陨石枝散叶的大树, 量纷繁冗杂,但脉络清晰。每个姓氏都是这棵生命之树的春华秋实。每个炎黄子孙都不该忘记这棵生命之树,都应该记住自己是这棵大树上的哪根枝条,哪片树叶。
第二天,我们去了登封大自然文化馆,学习了拓片,活字印刷术等实践,同学们动手亲自制作,虽然过程困难,但每个人都坚持了下来,成品不负众望,凝聚了每个人的努力,得到了老师的赞赏。下午我们欣赏了文化园里的各个区域的展品,陨石区,玉石区,木材区等等。这里件件展品都是历史演变的生动再现,每一件展品都书写着历史,雕刻着岁月,值得我们珍爱和崇敬。社会文明进步离不开自然遗产的丰富滋养和文化传承创新。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文化是一河南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保持文化持久旺盛的生命。
研学旅行实则就是教体局为了让学生们在学习中更加快乐,它不是玩耍,而是将课堂搬到了学校,这次活动,让我真正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奥妙,感受到了知识的无穷。我不禁感慨:宇宙孕育了自然地精髓,历史承载了璀璨的文化,展示了自古以来文化魅力,演绎的是锲而不舍的工匠论坛精神。我会在以后的生活中,养论坛成善于观察、独立自主、不断创新的习惯,以便使我的生活充满活力。
这次活动结束了,只想说一句:不虚此行,真好!
(指导教师:付 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