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代理记账 >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下的数量关系

在一个有充分效率支配的经济体(或者是经济区域)内,计划经济对数量计算与结构匹配的要求,比市场经济的相关要求更高,计算难度更大。特别是针对大型经济体,计划体制的系统性更强,模型设计与计算的难度更大。

市场经济在总量控制与结构对应关系上,更适合大型多层次多结构取向的经济体。也就是,如果一个大型经济体希望拥有复杂庞大的经济生产能力,采用市场体制更容易达到运行与管理的目标。这是因为计划体制在面临多系统多层次的复杂内涵时,很难设计出可计量的经济模型。计划体制通常是自上而下的管理约束和激励机制,市场体制是市场主体在自发动能下追求各自权益的最大化,政府管理调节市场经济可以做到更加的人性化和高效率,并且在管理市场经济时可以避免经常地做系统性的全局性的调整。在市场体制,大家都重要,也就意味着大家都不重要,平等就是平衡特殊利益,政府把握住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的关口就可以。

对于我国有几十年施行计划体制历史的社会主义国家而言,发展经济必然是计划与市场有机结合,选择有利于全局并且不偏废局部的数量模型。经济体的低层发挥生产消费的主观能动性,高层发挥结构统筹与总量规划的指挥作用。经济体的高层需要做好条块结构的市场组合。

经济工作的技术进步要素,应该以统筹发展为主,同时发挥创新创造的社会激励机制,事前的规划预测与事中事后的总结弥补提高相互结合。

如何把计划经济的系统性运用到市场经济的管理?

首先应该把计划体制的系统性分门别类的数量化,按照产业部门与资源需要量进行分类,分别计算总量与结构。

其次,建立不同类别的可比性,要让不同的产业部门可以在一个大盘子里开展统一的系统的管理与调控。

第三,通过数量上的时点变化趋势确定时期目标,加强指令性计划指标在市场经济内运用的效率与资源匹配能力。

第四,可以用比例(配比)指标代替某些数据模型。这是因为计划体制的模型更难建立和难以有效运营。

第五,把实物消费量与实物拥有量作为经济绩效考察的一个标准,把家庭(个人)的货币财富拥有量作为考察人均财富水平的主要指标,加入家庭(个人)的经济抗风险能力评价。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