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晓琴不到二十岁就来到上海,她梦想着:此生就在这里扎根。她抓住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顾磊,从此定居在了上海。
冯晓琴婚后不久,就有了顾寅。
顾家是上海第一批买商品房的人家,至今也有20多年了,当年还是挺阔绰的,如今四世同堂,6人挤在小房间里。
每天早上都跟打架似的,要上学的上学,要上班的上班,还有老人要喝药,就连卫生间也是排队上,在一起乱哄哄的。
正如《心居》原著里写的:
“客厅小是硬伤,也不分正厅餐厅,放下圆台面,各式椅子聚拢来,圆的方的,七翘八裂,边上勉强还够走路,介于热闹与杂乱之间。”
华理克牧师在《标杆人生》里就告诫人们:
最幸福的人生来自有导向的目标。
冯晓琴在顾家当了8年的家庭主妇,她憧憬着在上海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但是丈夫资质平庸,薪资不高,又不思进取,指定是靠不住的。
冯晓琴看好了一套价值两百多万的学区房,迫于资金压力,她逼着顾磊去找阿姐借100万。
顾清俞知道是冯晓琴的意思后,果断拒绝了此事。在顾家的小房间里,她又开始了职业习惯,去分析冯晓琴的动机。
顾清俞总认为冯晓琴是个会算计的女人。正如原著小说写的:
“弟媳太精明,有好,也有不好。若是上海人还放心些,倒并非对外地人有偏见,毕竟小地方来的,背景和生活习惯都不同。”
顾清俞的做法,彻底激化了家庭矛盾,冯晓琴一气之下要离家出走,意外发生了,顾磊在追冯晓琴的过程中,从楼梯上摔了下去,不幸去世了。
姑嫂之间的关系从此彻底破裂了,他们的人生就像一场博弈,就此拉开帷幕。
冯晓琴认为是顾清俞挑拨他们夫妻感情,从中作梗,背后指指点点,才把事情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顾清俞认为,冯晓琴嫁给顾磊是有目的的,因为弟弟好拿捏,就是冯家的一个工具,弟弟从来没有受到过尊重。
原著里说:
“女人一旦上升到“媳妇”这个层面,就跟地域、学历、相貌那些关系不大了,是另一套评价体系,也是硬性指标。”
冯晓琴在顾家做了八年的全职保姆,放弃了自己的理想和未来,最终却落下了一个骂名。
正像冯晓琴说的那样:
“不管你再怎么努力,再怎么认真想把这个事情做好,他们呢,总是会把你往坏了想,觉得你心里面,好像藏了不少心眼一样。”
姑嫂二人陷入了囚徒困境,冯晓琴想重归于好,却因丈夫的去世不能原谅顾清俞,而顾清俞因弟弟的离世,怕冯晓琴改嫁,带走孩子,顾家就无后了。不和好,经常见面,又会尴尬。
一、矛盾核心:顾清俞总把冯晓琴当外人
冯晓琴,安徽乡下人,16岁来到上海,没有学历,文化程度不高,也没有什么一技之长。
在绝望之时遇到了顾磊,并且嫁给了他,按照顾清俞的意思,冯晓琴是看上了弟弟的条件,而不是爱弟弟的人,出身和品性都不合格。
跟何况冯晓琴的妹妹冯茜茜也在顾家住,白吃白喝白住,也没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在竞争这么激烈的上海,甚至连文凭都没有,更没有钱解决吃住的问题了。
原著这样写道:
“上海租一间房子多少钱?别的不提,楼下302,一套房租给四个人,最小那间一月也要毛三千,还不包括水电煤,白得个落脚点,吃住免费。”
冯晓琴还想着,把家中的弟弟冯大年接到上海一起住。
如果冯晓琴改嫁,顾家人阻挡不了,但这牵扯到顾寅的抚养权问题,如果冯晓琴改嫁带走孩子,对于顾家来说损失就大了。
顾清俞就想到一招,在房产证上加上父亲顾士宏的名字,把孩子的户口迁过来,这样就不怕冯晓琴改嫁了。
至于顾士宏和奶奶的生活,她完全可以请一个住家保姆来给他们买菜、做饭、洗衣。冯晓琴的位置就可以替代,如果打官司,顾晓琴也能稳赢。
冯晓琴不管是从出身、学历、家庭还是动机,她都不被顾清俞认可,所以才被割裂在顾家之外,一直得不到认可和重视。
二、顾清俞的人生投资
1、错失姻缘
展翔,16岁来到上海打工,年近20岁就筹钱炒房,现在是一个身价千万的暴发户,他对顾清俞足足痴情了10多年。
尽管他知道,顾清俞心里只有那个穿白衬衫,头戴黑色眼镜框的初恋施源。但他从来没有介意,一直陪在顾清俞身边,随时随地的出现,护她周全。
但是,展翔对她再好,她也心有所属,享受着展翔带给她的一切,却仅仅把人家当作朋友,从来也没有过男女朋友的想法。
展翔去小区收租,租客也是人穷志气短,恶人先告状,顾士宏看见后,就错怪展翔,认为他是黑心房东,但是展翔对顾士宏的尊敬完全出于真心和顾清俞的面子。
展翔总是在顾清俞甚至是顾家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史老板为了小区停车的事情,堵住小区所有门,为的就是给物业和业委会施压。
后来展翔派人冒充水军,在业主群里维护了顾士宏的形象,同时也提高了他的声望,毕竟顾士宏是一个爱面子的人。
顾清俞选择了一个身份地位和她悬殊很大的初恋,却白白地错过了,一个真心爱她,又能为她赋能的男人。
2、白月光闪婚
顾清俞想买第二套房子,但是迫于买房资格,就让房产销售小刘为她操作假结婚。万万没想到,对方竟然是施源。那一刻的尴尬就像原著写的:
“她怔了一下,脸色倏地变了,脑子嗡的一声,有些转不过来,短路似的,满屏雪花点,又停顿几秒,不顾仪态地,眯起眼,试图把这人看得更清楚。男人稍迟钝些,但很快也感到了异样,一凛,触电似的站在那里。”
这种情景相信只能在电视里看到了,现实中,估计双方早就跑开了。顾清俞找了施源20年,没想到重逢会以这样的方式。
施源想就此别过,可两人又很快偶遇,顾清俞不在乎施源的任何事情,只在乎人。施源坦白了自己的落魄和顾虑。
顾清俞多么高傲的人啊,却被施源拒绝。或许感情就是这样,成功女人想得到的没有如愿以偿,就会产生挫败感,越这样越往上贴。
顾清俞给了施源莫大的信心和勇气,施源在高档餐厅终于跪地求婚了。
两人的感情进展地很快,都是彼此喜欢的人,虽然多年不见,但是那种爱人久别重逢的距离感一点都没有,顾清俞很快和施源领了证。
婚姻,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却如此草率的决定了。在父母不知情的情况下,他们闪婚,这似乎为以后的生活留下了隐患。
3、委身下嫁
顾清俞是顾家的门面,拥有高学历,人长得也好看,不仅工作体面,还有丰厚的报酬,所有的亲戚都很羡慕。
每周回家聚餐,她给所有的亲人都带礼物,从未有过例外。这些年,顾家至少三分之一的开销都是她支付的。
施源是中专文凭,家道中落后,随父母下乡。现在,是旅行社的一名小导游,每次都推着行李箱,疲于奔波,苦于赚钱养家。
施家住在偏僻的弄堂里,街道上又脏又乱,挂满了衣物和杂货。整条街都是卖菜买鱼的摊点。
顾清俞第一次进门,就被施母给了个下马威,还拿施源“娃娃亲”的对象来羞辱她,这种耻辱顾清俞从来没有受过。
在施母眼里,施源是名门望族的后代,很有优越感,顾清俞上赶着嫁给施源,越发让她觉得儿子是炙手可热的香饽饽。
顾家引以为傲的女儿,在感情上竟如此的没有头脑,令人不解。
爱情和婚姻不同,爱情是两个人的事,而婚姻是两个家庭的事,要承担起家庭责任并让两个家庭融为一体实在不易。
同时,爱情是有保质期的,人可能不会变,但是周围的环境在变,人处在环境中哪能一成不变?
所以,顾清俞和施源的婚姻,最终必然是走向失败。一个精明的女人,在婚姻的投资上,还停留在20年前,这是重大的决策失误。
正像顾清俞投行的竞争对手杰克刘说的:
“我就不信这个邪了,你顾清俞可以一直这样顺下去,人嘛,总是会有弱点的。”
顾清俞在感情这场博弈中,彻底失败了,败给了自己,错失了真心能给她幸福的人。
三、冯晓琴的人生价值
冯晓琴嫁到顾家8年,她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工作,买菜、做饭、洗衣、接送孩子上学,三点一线,不是在家里就是在买菜的路上,彻底沦为一个家庭主妇。
加上丈夫的去世,冯晓琴完全找不到生活的方向。但好在受到小区张老太的点拨,她突然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冯晓琴的人生就此起步,坚强的意志力和活下去的希望支撑着她。
1、送外卖获认可
冯晓琴内心好强,很快从顾磊去世的阴霾中走出来,她决定赚钱养活自己和儿子,不想窝在家里,守着一个空房。
在朋友的帮助下,她开始了送外卖的生计,起初事事不顺,遇到投诉和罚款,好在学习能力强,很快融入了角色,并且乐此不疲。
孔爱民给年迈的父亲点了外卖,正好是冯晓琴配送,可她送到指定地点时,吃了闭门羹,孔老头坚决不吃外卖,冯晓琴无奈,只好将自己的午餐和老头交换。
冯晓琴怎么也没想到,她这个行为,引来了很多孤寡老人的亲睐,因为他们情况都一样,年龄大了,不想吃外卖,因为没有家的味道。
因受食品安全和经营许可的限制,冯晓琴联系到专门做盒饭的店家,沟通了价钱和配送问题。
她把20多个老人的饮食问题解决了,而且每个人都很满意也很放心。
冯晓琴的价值在简单的送外卖中体现了,正如她心里想的:
“此次此刻,他们的笑容让我特别满足,能为他们做这些事,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被这座城市需要着。”
2、智取小区会所
冯晓琴在史老板的闲云阁歇脚,史老板为了拿到小区闲置的会所的承包权心,让冯晓琴去探探公公的口风。
冯晓琴很机智,让儿子顾寅去和公公聊天,顾士宏说会所是大家的,谁也没有权利处置,不可能出租,因为是公益性质的。
史老板打着送洗脚券的幌子,让员工在小区做活动,目的就是让大家支持小区会所的转让。冯晓琴看到小区的大爷大妈对会所有所期待的样子,她陷入了深思。
冯晓琴查阅了相关法律流程,想到了利用物业身份,做一个关于“把小区的会所变成免费的老人活动中心”的民意调查。
她的设想成功了,冯晓琴亲自下场,从线上线下两种途径,利用送洗脚券的方式,获取了业主们意见,然后又鼓动史老板在小区做一个“店庆”活动。
史老板利用自己亡母的生日作为话题,进行了声情并茂的演讲,在现在群众深感共鸣的时候,做了民意调查,史老板顺理成章的实现了目的。
复盘整个活动,冯晓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她从前期的调研,到中期全程操作,最后,通过合法的途径,达成了目标。
冯晓琴清晰的思路和果敢的处置方式,不得不让人佩服,她真是一个做营销的高手。
同时,在顾清俞的商海对决中,冯晓琴敏锐的洞察力和自我保护意识,帮助顾清俞成功拿下大单。
3、创办养老院
史老板得到会所的承包权后,没有兑现给居民的承诺,而是另有所图。业主们群体而攻之,他被砸得满脸蔬菜和鸡蛋。
冯晓琴看到此景萌生了一个新的想法。她告诉了展翔:
“上海啊,现在三分之一的人口,已经进入老龄化了,都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我们这个小区总共两千户,至少有六百多户老人,加上附近这些小区,得有五六千的老人呢,小孩没有人管,可以送到各种各样的幼儿园,可是老人没有托老所呀!”
养老院,一个朝阳产业。为此,冯晓琴做了大量的工作。她充分了解了孤寡老人的诉求,并且做了可行性分析报告。
“这些老人都有自己的需求,而且每个人的需求不一样,有的人想有个伴、有的人不想带孩子、有的人想被人照顾、有的人想学习新技能,而且每个年龄阶层的需求也不一样。”
展翔对她的想法拿不定主意,总是在推辞。他害怕冯晓琴这样死缠烂打地拉着自己投资,对他来说,炒房是稳赚不赔的买卖,但对养老院完全没有概念。
冯晓琴稳抓猛打,一直追着展翔回复,于是,他给做咨询的朋友华涛打了电话,询问了一下养老行业的情况和前景,听到答复后,他仿佛已经有了答案。
他们合伙开起了养老院,名字叫做“不晚”,冯晓琴负责日常运营工作,展翔负责各方面协调,史老板也加入进来。
养老院前期客户很少,张老太是第一个客户,并且成为一个活广告。
冯晓琴对养老院的收费很低,但她认为:
“不能像史老板那样,既然想做生意挣钱,就不要炒别人的冷饭。”
冯晓琴做事,一切都是从心出发,永远把对方的利益考虑在前面。在她的世界观里,被需要的人永远是幸福的。
虽然出身不好,但是她的情商和逆商是有目共睹的。她追求上进,有理想有抱负,还具有社会责任感,相信未来,她的养老院一定能够做大做强。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再坚不可摧的职场达人,也有的软肋,再平凡的家庭主妇,也有人性的光辉。我们不能总是带着偏见,去衡量一个人。
冯晓琴就是被顾家人低估的一批黑马,她或将是这部剧最大的赢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