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更替 斗转星移
2021年已经过去
回望来时路……2021年全年,
《人民日报》多次报道桂平,
现在小编带大家一起重点回顾
桂平2021年的“高光”时刻
2021年2月18日
《人民日报海外版》第03版:要闻·台港澳刊发《大藤峡工程首次应急补水 为粤港澳大湾区“解渴”》。
全文如下
↓↓↓
大藤峡工程首次应急补水 为粤港澳大湾区“解渴”
本报北京2月17日电 (记者王浩)2月15日8时,根据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2020—2021年枯水期水量调度三号通知,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首次应急调水任务圆满完成。此次应急调水持续5天,共向下游补水近2.4亿立方米,相当于调配17个西湖水量,有效压制了河口咸潮上溯,为春节期间澳门、珠海等粤港澳大湾区人民群众送去了放心水。
2020年11月以来,珠江流域降雨为近60年来最少,其中,西江、北江等主要江河来水偏少四至七成。江河水位持续偏低导致河口咸潮上溯,珠海、中山等重要城市取水遭受较大影响,澳门用水也面临严峻威胁。
为确保春节期间粤港澳大湾区水安全,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于2月10日启动枯水期水量调度,确定将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作为此次水量调度的主要水源,要求应急调水期间大藤峡出库流量按照日均不小于1800立方米每秒控制。
2021年4月1日
人民日报客户端广西报道《大藤峡水利枢纽试通航1周年 安全通船1.8万艘次》。
全文如下
↓↓↓
大藤峡水利枢纽试通航1周年 安全通船1.8万艘次
3月31日,大藤峡水利枢纽船闸试通航迎来一周年。一年来大藤峡水利枢纽船闸累计过闸船舶1.8万艘次,核载量3367万吨,航运效益日益凸显,西江黄金水道正源源不断地释放出“黄金效益”。
船舶陆续进入大藤峡船闸闸室。吕林霖摄
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位于广西桂平市西江流域上的黔江河段,是国务院确定的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大藤峡船闸按照我国内河航运最高等级3000吨级规模建造,单次最大通行货物1.29万吨,相当于257节火车皮的运量,船舶过闸时间最快仅需1小时,对于助力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广西,大藤峡是来宾、柳州等地营运船舶前往珠三角的必经通道,每天均有100艘以上满载货物的船舶等候过闸。为保障船闸试运行期间船舶待闸及航行作业安全,大藤峡水利枢纽划定了船闸上下游水域的船舶待闸区域,贵港海事局定期发布航行警告和开展水上交通安全巡查,并利用CCTV等电子监控设备对过闸船舶进行实时监管,确保船舶航行畅通有序。
大藤峡船闸调度中心。吕林霖摄
同时,为进一步提高船闸通航效率,大藤峡船闸调度中心通过定期发布大藤峡泄流预警信息,方便船舶及时掌握上下游航道水位情况,并通过延长每日运行时长和增加过闸闸次,提升单日船闸的船舶通行艘次,有效缓解了上游待闸船舶积压的局面。目前,船闸日运行时间由初期的10小时延长至13小时,船闸日运行次数由初期的4闸次提高至8闸次,通航效率提升了1倍。
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全景。吕林霖摄
为进一步发挥大藤峡船闸的通航效益,目前,大藤峡水利枢纽船闸坝下至三江口航段正在开展航道整治施工,通过对航道进行疏浚和清理水下暗礁提升航道等级。
2021年5月23日人民日报客户端广西频道报道《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投产一年发电31亿千瓦时》
全文如下
↓↓↓
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投产一年发电31亿千瓦时
据广西“贵港宣传”5月23日消息:大藤峡水利枢纽投产一年发电31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12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43.3万吨,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据介绍,2020年4月30日,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首台机组(8号机)投产发电。大藤峡水电站总装机1600兆瓦,年均发电量60.55亿千瓦时。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分左右岸两期建设,其中左岸厂房布置3台机组,右岸厂房布置5台机组,均配备国内最大的轴流转桨式水轮发电机组,单机容量200兆瓦,推力负荷3800吨,技术指标位居国内同类型机组首位。
2021年5月29日人民日报客户端广西频道《广西大藤峡水利枢纽增殖放流鱼苗170万尾》
全文如下
↓↓↓
广西大藤峡水利枢纽增殖放流鱼苗170万尾
5月28日,广西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组织开展鱼类增殖放流活动,保障当地鱼类资源繁衍。
活动现场,工作人员将一尾尾活蹦乱跳的鱼苗放入江中,为黔江流域再添生机。此次放流活动,共计投放三角鲂、赤眼鳟以及青鱼、草鱼、鲢鱼、鳙鱼等6种鱼苗170万尾,其中10万尾三角鲂和赤眼鳟鱼苗是大藤峡鱼类增殖站首次自主成功繁育的珠江流域特色鱼苗。据介绍,大藤峡工程还将于10月开展2021年第二次鱼类增殖放流活动,全年计划放流乌原鲤、赤眼鳟、三角鲂等7类鱼苗281万尾,为保护珠江——西江生物多样性作出积极贡献。
放鱼苗。
广西大藤峡水利枢纽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温鹏介绍,大藤峡公司一直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从2020年起,该公司和国内有关科研院所通力合作,重点开展当地特有和珍稀鱼类的人工繁育研究、鱼苗培育等工作,建设了“一中心、双鱼道、双增殖站、五产卵生境”的生态保护体系。今年安排放流的鱼苗中,有10万尾三角鲂和赤眼鳟鱼苗,就是大藤峡鱼类增殖站首次自主成功繁育的,这为下一步做好鱼类繁殖期的生态调度、增殖放流站的运行管理、进一步发挥大藤峡工程的生态效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大藤峡水利枢纽。
2021年6月30日人民日报报道视频《心中的赞歌献给党》
2021年11月12日人民日报客户端报道视频 《大藤峡工程增殖放流百万尾鱼苗》
2021年11月12日人民日报客户端报道《大藤峡工程增殖放流 百万尾鱼苗畅游珠江》
全文如下
↓↓↓
大藤峡工程增殖放流 百万尾鱼苗畅游珠江
11月12日,大藤峡工程鱼类增殖放流活动在大藤峡鱼类增殖放流站和来宾市红水河珍稀鱼类增殖保护站同时举行,101万尾鱼苗投入珠江流域怀抱,为珠江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鱼类增殖放流。
此次放流的乌原鲤鱼苗是大藤峡工程来宾市红水河珍稀鱼类增殖保护站首次成功自主人工繁育的珍稀鱼类鱼苗,也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黄尾鲴和银鲴是大藤峡鱼类增殖放流站自主人工繁育的珠江流域特色鱼苗。
鱼类增殖放流。
水生生物是国家宝贵的自然资源,也是流域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珠江流域关键控制性工程,大藤峡工程开工建设以来,始终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国内独有的“一珍稀鱼类保育中心、双鱼道、双增殖站、五人造生境”的大藤峡工程水生态保护体系基本建立。
鱼类增殖站研究人员观察鱼苗发育情况。
截至目前,大藤峡公司已成功突破并熟化乌原鲤、多线盘鮈、银鲴等6种鱼苗的人工繁育技术,累计放流乌原鲤、银鲴、黄尾鲴、赤眼鳟、三角鲂、青、草、鲢、鳙等9种鱼苗,共计541万尾。
大藤峡工程。本文由大藤峡公司供图
主管| 中共桂平市委宣传部
出品| 桂平市融媒体中心
来源| 人民日报
审核| 梁文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