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纹具有唯一性独特性
每一次新科技的出现都会受到质疑,声纹也不例外。不少市民就对声纹识别的安全性感到担心:“万一有人录音或者模仿我的音色,那是不是就可以盗刷我的银行卡了?”
所谓声纹识别,又称为说话人识别,与我们已熟知的“刷脸”一样,属于生物识别技术的一种。声纹识别是从说话人发出的声音频谱图中提取身份特征信息和声纹特征,再把声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用计算机通过相关算法进行比对识别的技术。由于人们的生理构造各异及发声习惯不同,不同声音将表现出不同波长、频率、强度、节奏等等。有试验表明,无论说话人是故意模仿他人声音和语气,还是耳语轻声讲话,即使模仿得惟妙惟肖,其声纹始终不同。因此,声纹具有唯一性和独特性,想要复制它可没那么容易。
而且与人脸、指纹和虹膜识别相比,声纹识别还有不少优势。比如获取声纹素材更简单,只需要通过麦克风录入即可进行采集,无须进行眨眼、转动脸部等特定动作,也不受光线等特定场景的约束;声纹识别可随机改变朗读内容,即便曾在网络上或其他地方留下语音信息,也不易被复制或盗用。而且早在2018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就曾发布《移动金融基于声纹识别的安全应用技术规范》(JR/T 0164—2018)金融行业标准,标准规定了移动金融服务场景中基于声纹识别的安全应用的功能要求、性能要求和安全要求等内容。
多种验证方式结合更安全
声纹识别给“懒人们”提供了解锁的新姿势。不少已开启该功能的市民表示,有了这个声纹解锁功能,动动嘴、说句话就能完成多项操作,十分方便。
不过任何技术都可能存在小漏洞,声纹识别也不例外,如遇背景噪声过大、被识别人的音色或语速因身体状况或情绪而变化等等情况,就可能出现问题。前几日,市民陈女士便因此感到困扰:“最近声音有些沙哑,系统竟然无法识别我的身份,导致多次登录失败,最终还是选择了传统登录方式。”
银行工作人员表示,声纹作为金融产品的认证,对于辅助核实身份、名单识别、防欺诈等方面具有不小的作用,但目前它还只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若将声纹作为唯一的认证手段,可能还需技术升级完善。因此多数银行还是选择将声纹和数字密码相结合验证的方式,给用户多种选择,也为用户多加一道安全墙。
银行建议,市民可以放心使用这项新技术。当然,如果多次验证未通过,建议选择其他方式,如短信动态码、手势验证等,避免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