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 代理记账 >

五点三刻是什么时间(午时三刻是什么时间)

在古代,当有人犯下了严重的罪行时,就会被斩首或者实施其他的酷刑,古代的法律是十分严苛的,在我们平时看古装剧时,就经常会看到有人犯下罪行时,会被宣布在午时三刻行刑。



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中,行刑的时间并不是固定的,那么古代的人又为什么要规定在午时三刻行刑呢,难道是由于他们的法律规定吗?其实不然,这个时间是由很多因素共同造成的。


因为古人的计时法与现代的我们是不相同的,他们的午时三刻与我们的也是不一样的,想要知道午时三刻究竟是几点,就要把这个时间拆开来午时"和"三刻"。


我们要知道午时的意思,首先就要了解古人的计时法。我们最为熟悉的,大概就是古人的日晷计时,也就是通过太阳的照射后,看针的影子方位来判断时间。


除了日晷计时以外,古人还有许多其他的计时方法,在周秦两汉时期,古人用的是特定称谓计时法,他们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都有特定的称谓,分别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脯时、日入、黄昏、人定,夜半就是晚上11点到凌晨1点,后面的时间以此类推。



这时的古人每天只会吃两顿饭,他们是不吃午餐的,而早餐的时间集中在食时,所以由此推论,食时就是早上7到9点。


到了汉代时,古人们又发明了十二地支,这是根据日月星辰的运动轨迹而研究出来的,在《史记》和《汉书》里都有所记载。这种十二地支计时法会与十二时辰相对应,与我们熟知的十二生肖也有关系。


十二地支分别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时便是夜半,在宋朝时,又将这种计时法优化,每个时辰一分为二,加上了"初"和"正",比如子初和子正。


前面所说的午时三刻中的午时,就是由十二地支中的午得来的,按照上面所述的规律来算,午时就是11点到下午1点。



而"三刻",则是由于另一种计时法——刻漏计时法得来,刻漏,也叫做漏壶,在《刻漏经》中就对刻漏有所记载,"刻漏之作,肇于黄帝之时宜乎夏周之世"。


这种计时工具是以水的流速来确定时间的,古人把一天中的时间分为100刻,在固定的水流速度中,大约每天可以漏完一桶水,在刻漏中有100道刻线,据说这种方法比日晷法还要准确。


到了清朝时,因为100刻除以12时辰是除不尽的,这样就影响了时间的计算,所以又把这种刻漏换成了96刻,这样的话一个时辰就是8刻,一刻就是十五分钟。


因此,午时三刻实际上就是中午11点到下午一点中的45分的时候,而这种行刑的时间,在古人的法律上并没有明确的规定,相反,法律还规定了许多不能行刑的时间。



这个时间的出现,其实是古人的迷信思想作祟,因为古人相信人死后有魂魄,即使是坏人,他们也惧怕杀人,而且他们认为杀人阴气很重,而午时三刻是一天中阳气最重的时候,在这个时候行刑就可以压制住这种阴气。


也就是说,古人希望在午时三刻行刑的罪人能够由于阳气的旺盛,而魂飞魄散,连做鬼的机会都没有,除了这个时间以外,皇城的午门处也被认为是阳气旺盛的地方,所以罪大恶极的犯人,还会被宣布到午门下在午时三刻行刑。



当然并不是所有犯人都会如此行刑,一些人的罪行较轻,就会选择其他的时间和地点,给他们死后做鬼的机会。


还有另一个原因,是在这个时间段,古人们大多数都在休息,所以会习惯性的犯迷糊,犯人也是如此,在这种时候行刑,也是为犯人考虑,在他们迷迷糊糊的时候手起刀落,也会适当减轻他们的痛苦。


所以,实际上古代的午时三刻行刑时间,并不是明文规定的,只是由于古人的迷信和他们的人道思想,因此决定在这个时候,更像是一种习惯,被大家都接受并达成了共识。



在我们现在看来,可能会觉得古人的做法有些奇怪,但是在那样的大环境下来看,其实也不是不无道理,对于他们那时的迷信思想来说,这个时间也确实是最稳妥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123456@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联系我们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